天边的月

什么都写点。凡是在我文下评论再拉黑我的,一律删评。

稼轩大言

  韩彦直曾在张浚手下任幕职。巧得是辛弃疾也在张浚手下待过,并且口出大言:

  “辛弃疾…云:‘兵老弱不汰可虑。向在湖南收茶寇,令统领拣人,要一可当十者,押得来便看不得,尽是老弱!问何故如此?云,只拣得如此,间有稍壮者,诸处借事去。州郡兵既弱,皆以大军可恃,又如此!为今之计,大段著拣汰,但所汰者又未有顿处。’某向见张魏公,说以分兵杀虏之势。只缘虏人调发极难,元颜要犯江南,整整两年,方调发得聚。彼中虽是号令简,无此间许多周遮,但彼中人才逼迫得太急,亦易变,所以要调发甚难。只有沿淮有许多捍御之兵。为吾之计,莫若分几军趋关陕,他必拥兵于关陕;又分几军向西京,他必拥兵于西京;又分几军望淮北,他必拥兵于淮北,其他去处必空弱。又使海道兵捣海上,他又著拥兵捍海上。吾密拣精锐几万在此,度其势力既分,于是乘其稍弱处,一直收山东。虏人首尾相应不及,再调发来添助,彼卒未聚,而吾已据山东。才据山东,中原及燕京自不消得大段用力,盖精锐萃于山东而虏势已截成两段去。又先下明诏,使中原豪杰自为响应。是时魏公答以‘某只受一方之命,此事恐不能主之’。”(此据《朱子语类》卷110论兵)。

  张浚时尚未入主枢密,故但以职责搪塞。其实张浚即有其权,也不会对此方略如朱熹一般赞赏有加,只会内心里嗤之以鼻:站着说话不腰疼,就大宋的几路兵,哪路能攻出去还能调动金人兵力了?当每路都是岳家军呢?

  至于韩彦直,对其父韩世忠的战绩想必相当了解,韩世忠攻淮阳军而不得,又指望孝宗朝有谁能长驱山东?

  辛弃疾的战略思想,在南宋庙堂诸公看来皆类此:区区归正人也敢大言以动圣听。一二三大臣均视其为狂徒。

  赵构对辛弃疾的态度倒是算得上赞赏,他似乎对文武双全的人才报以相当好感,“召见,嘉纳之”。然而好感不等同于重用,某种程度上,辛弃疾南归之时,其悲剧命运已经注定。

评论

热度(10)

  1.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